(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四时八节”出自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也载于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普遍认为,四时八节泛指一年四季中的各种时令、节气、节日。“四时”即春、夏、秋、冬之四季。“八节”一般分节气说和节日说两种。“节气说”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时令节气,既标识出阴阳四时之始末衔接,也是数千年中国农业社会中的农历上的时间序列。“节日说”各地略有不同,通常分三种版本。一是“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下元。”二为“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三乃“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腊八。”
而笔者认为,四时八节中“四时”若音同也可为“四事”。 河图四象与结绳记事,都说明“时”与“事”的关联。民间约定成俗,男女成婚后第一个关键环节便是商议双方亲戚来往,俗称“四事八节”。即表示亲近和愿意交往的亲戚会商定和选择最隆重的四事八节进行礼尚往来,远亲可选择不来往,或折中办法——大事往来,放弃八节。
常言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于是一个人一生主要是出生、婚嫁、生子、病亡的四件大事,共称“四事”。通常叫法分红事(婚嫁、添丁)、白事(病亡、三年),或红事(婚嫁)、白事(病亡、三年)、喜事(即添丁俗称娘生娃满月)。还有把人亡故三年祭奠称为红白事,第一天晚至次日十二时作白事,大门对联仍贴白色对联;从次日十二时后改换红色对联作红事,表示儿孙服孝三年期满,亲朋乡党颂表守孝行为。不管如何分类和称谓,这“四事”就都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有个别地区,过大事还包括安家、立业,现代人买房、买车,都鸣放花炮庆贺,这些事也成为人生重要时刻的见证。
扎根农业土壤并盛行民间的“四事八节”,均有庆典或祭祀的规矩和大致流程。包括“八节”,也饱含了血脉相连的人文精神。就像“八节”的各种版本中,仔细辨析发现,“清明、端午、中秋”这“三节”雷打不动出现,可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人们普遍重视元宵节(进行庆典活动)、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食月饼),大部分地区看重“三元”节,烧纸钱祭祖成为举足轻重的仪式。而立夏和冬至能跻身“八节”,素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乡风民俗。这些概因中国地域广阔,俗称“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
尽管随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农村传统时节习俗的荒废,加之“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舶来洋节的冲击,人们对“四时八节”或“四事八节”的记忆认知逐年淡化,但是漫长的发展中,因为它们融合了佛家元素与道教因子以及天象因源,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蕴、哲学价值和社会功能,基于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理应得到传承。
□高涛 2020年06月15日《西安日报》